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新闻

企业新闻

博物馆app市场分析(博物馆app设计方案)

时间:2024-10-04

博物馆解说服务的方式有哪些?

1、人工导览解说:在参观过程中,专业导游或解说员通过口头讲解,向游客介绍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展品的重要信息。这种服务可以是实地引导,也可以通过无线耳机或导览设备进行。 音频解说:博物馆提供预先录制的音频文件,游客可以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或租借的导览设备,听取解说内容。

2、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物化解说服务方式:导览解说:导览解说是在参观过程中,由导游员或解说员通过口头讲解向参观者介绍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重要信息。导览解说可以在实地进行,也可以通过无线耳机或导览设备进行。音频解说:音频解说是通过预先录制的音频文件向参观者提供解说服务。

3、导览服务、多媒体讲解、主题讲座。导览服务:在博物馆内设有导览服务,为游客提供全程的讲解和服务。多媒体讲解:部分展厅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讲解,如声音、影像、动画等,展示更加直观,生动。主题讲座:博物馆还不定期举办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解,为游客提供更深入、专业的知识。

4、数字导览:这种自助式解说服务越来越受欢迎。游客可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下载专门的导览应用,获取景点的详细信息、地图、导航以及多媒体内容。例如,故宫博物院的官方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导览服务,包括高清图片、3D模型、VR全景等,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故宫的历史和文化。

国外非遗类app设计有哪些?

1、“绝艺”APP是一个非遗产品购物型APP,此APP的定位就是非遗工艺品电子商城,主要售卖非遗工艺品成品,以商城为主要功能。查览这个APP的用户评价区发现,用户给出了一致的好评并表示自己购买非遗工艺品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说明非遗电商购物类平台的市场还是有着大好的发展前景。

2、工艺大师app “工艺大师”由海信集团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发,通过在手机上体验式、沉浸式的参与制作陶瓷、景泰蓝作品,使参与者融入其中,并且学习和了解到传统手工艺的材料、工艺、程序等。

3、苏绣。苏绣是国内一款以苏绣为主题的APP,作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静物”,走过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这份工艺既是吴地文俗的记忆,又传承着可贵的匠人精神。

4、如果是想寓教于乐的形式学习非遗文化,那么电视综艺节目、国漫以及头条号、抖音、西瓜视频、腾讯文创等短视频平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推荐综艺《百心百匠》、《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手造中国》、国漫《秦时明月》、《历师》等。

5、小睡眠| 白噪音 小睡眠一直是我的心头好,里面的白噪音数量是真的多,助眠的、专注的、放松的统统有,还支持自选三种白噪音搭配播放,调节声音的大小。

6、年4月26日,非遗内蒙古app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的软件,旨在丰富用户的文化生活,使之更加便捷地接触和了解内蒙古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该app,用户可以获取非遗相关的资讯和活动信息,浏览非遗展厅,并在线体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博物馆文创创出一个新产业

阿拉善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可以说是国内众多地方博物馆发展文创产业的一个缩影。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国内已有25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围绕自己的馆藏产品进行文创开发。这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是最典型代表之一,不仅目前在市场上得到广泛认可,较早投入市场化运营,且在产品开发上具有特色。

另一种连接方式是让文物承载文化记忆,讲述历史故事。苏州博物馆通过将文徵明亲手种植的紫藤树种子制成文创产品,使观众能感受到500年历史的传承。这种“述说”不仅限于博物馆内,而是让文物的体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以往只能远观的文物,如今也能通过创意设计成为可供亲近的文创产品。

这个意义在于推动文化传承、增强文化体验、促进文化创新,以及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传承: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能够将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和文化资源以新的形式呈现给公众,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

此前故宫主动下架“故宫口红”引发文创产品质量问题。安来顺说,博物馆文创产业同样也有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博物馆的优势在上游,不可能指望一个博物馆同时拥有研发团队、设计团队、生产团队、销售团队,但在整个过程中,博物馆不能对文创产品的品质放任自流。

“故宫博物院要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作为一个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文化资源真正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单霁翔说。

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必须结合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将故宫博物馆的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运用到设计中,是对我国传统优秀工艺品的重新解读,其产品必须深入挖掘独特的故宫文化并与之结合,才能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上海博物馆建成国内首家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

记者3日从上海博物馆获悉,由该馆建设的国内首创、全面基于数据的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已通过验收,即将开始投入运用。该项目由上海博物馆主持开发、万达信息承建,将是未来“智慧上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博物馆协会每年会发布一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杨志刚记得2010年在中国举办的那一届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把历年这些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梳理出来,就可以比较系统地理解什么是现代博物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如何为社会变革和创新提供动力。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记者了解到,“壁上观”网上展览只是数字化背景下的上海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大胆变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增强原有网站传播力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及移动导览系统,开发各种配合展览的移动应用,打通了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个平台。

195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最初的馆址位于南京西路的蚂源325号,当时隶属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3年7月,上海博物馆转归上海市文化局管理。 1959年,上海博物馆搬迁至河南南路的16号建筑,即原中汇银行大厦。

老博物馆是1950年4月开始筹建,1952年12月21日开馆。1992年,上海决定博物馆建造新馆,选址在人民大道201号。1995年局部建成,试行开放,1996年10月12日全面竣工,举行开馆仪式。

中国人去博物馆看些什么?

1、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是中华珍贵的遗留财产,有非物质和物质的,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时代的一个证明;历史名人。名人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任何知识都难以比拟的,尤其为思想方面是一个文化的见证;丝绸衣裳。历史的衣服与做工的手法精致,现代人难以再现其做工,其参观具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

2、看热闹、凑热闹、装文化人是公众去博物馆的大多数理由。而那些混杂在如菜市场一般人群中的极少数懂艺术者,也就只好在人头攒动中走马观花了。义君中国人有众多让世界惊叹的博物馆资源,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两者完美结合,必将为中国文明乃至世界进程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3、中国历史钱币展厅:这个展厅展示了从货币诞生之初的贝币、刀币,到历代的铜钱、银锭、纸币等,是了解中国货币发展史的好去处。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展厅:这里展出了许多近现代中国画家的作品,包括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的画作,是艺术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地方。

4、第三,中国人打卡博物馆,也说明我国在经济领域,发展越来越好,人们有了更多的经济实力,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事情:去博物馆研究一些专业的知识,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中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人们手里有了更多金钱,所以对于精神上的追求,自然就会提高。

5、参观兵马俑是一次难得的历史之旅,我深深地被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所震撼。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亲身前往兵马俑博物馆,感受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所带来的震撼和启迪。兵马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共同珍惜和守护它们。

6、体会中国海军的辉煌成就:旅顺潜艇博物馆展示了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潜艇模型,如039型常规动力潜艇、093型核动力潜艇等。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让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